3.15防诈骗科普
近年来,随着电信行业的高速发展,电信诈骗手段也趋于专业化、多样化,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威胁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疫情期间,更有不法分子以防疫物资购买、抗议救助捐赠、复工资金借贷等名目,骗取用户钱财。3.15消费者权益日,通讯与信息服务中心盘点一下几种利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实施的网络骗局以及防范方法。
一、骗子是怎么盯上我的?
1.骚扰电话:2019年平均每天约有0.7亿次骚扰电话被拦截,其中16.3%为疑似欺诈电话
2.垃圾短信:2019年,约有95.3亿条各类垃圾短信被拦截,其中4.4%为疑似欺诈短信
3.钓鱼网站:仿冒真实网站的URL地址以及页面内容,以此来骗取用户银行或信用卡账号、密码等私人资料。
二、我又是怎么被骗了的?
1.复工资金紧张,假冒借贷APP需小心
用户先是收到自称是某知名贷款平台的电话,在“客服“的推荐下,安装其推荐的贷款APP(假冒借贷APP),并在该平台上提交贷款申请。此后,对方以会员费、风险客户费、贷款保险费为由,引导用户向指定银行账户转账,骗取用户资金。
2.防疫物资紧俏,伪劣口罩诈骗太可恨
骗子在QQ群、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中,大量发布口罩出售信息或抗疫救灾募捐,待用户打款支付后,则立即拉黑用户消失不见。
3.谈情说爱“杀猪盘”,榨干钱财难自拔
(1)私照敲诈勒索
骗子与用户在线社交互动时,要求用户下载指定聊天APP(木马病毒套取用户手机通讯录)骗子诱导用户裸聊,而后以用户裸聊画面和手机通讯录信息的截图,勒索用户。
(2) 投资理财诈骗
骗子以聊天交友为名,诱惑用户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彩票,进行诈骗。
4.博彩兼职娱乐,充值购买后却无法提现
骗子以“兼职刷单,博彩赚钱”等理由,诱骗用户,承诺用户按照规定操作在其指定的博彩APP平台中完成刷单任务,就支付给用户兼职佣金。但当用户在该APP中充值,尝试试图获取盈利时,却发现根本无法获利提现。
三、我该如何防诈骗呢?
1.切勿安装不明来路的应用,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2.办理贷款业务要选择正规金融平台。切勿相信网络贷款,盲目转账。
3.收到含链接的短信时,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不要轻易点击其中链接。
4.不要轻信网络上招聘企业信息不完整的“高佣金”“先垫付”兼职工作广告。
5.应远离网络不良行为,不向陌生人泄露身份和家庭情况等敏感信息。
6.如不幸上当受骗,应保留证据、及时止损,及时报警求助。
防疫不忘防诈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同抗疫,共克时艰。特殊时期,有些不法分子却打起了疫情的主意,实施新型金融诈骗。在做好个人健康防护的同时,也务必要提高警惕,谨防以下骗局。
一、冒充金融平台贷款诈骗
“您缺钱吗?给您授信1万,申请后马上到账。”随着疫情蔓延,部分老百姓收入减少,诈骗团伙冒充知名金融平台,给用户授信额度。但要拿到这些额度,需要缴纳工本费、押金、解冻费等几百上千元的费用,很多消费者上当受骗,缴纳费用后再无音讯。
防骗贴士:
1.选择银行等合规金融机构,拒绝小广告、小作坊式的网络金融产品;
2.正规金融机构不会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联系借贷人;
3.只要是在网上预先交费的贷款业务,一律不要轻信和办理。
二、利用“疫情贷款”诈骗
“您想申请政府疫情专项贷款吗?”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发布可代理申请“额度高、利息低、无抵押、下款快的政府疫情专项贷款”的虚假信息,诱使有资金需求的公司或个人申请贷款,以提前收取中介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防骗贴士:
1.申请贷款应当选择银行等合规金融机构;
2.正规机构在放款前不会巧立名目来收取借贷人任何费用。
三、利用“区块链”概念诈骗
“疫情期间也有高回报。”不法分子针对公众居家防疫普遍通过网络或手机获取信息的特点,借助“区块链”概念发行冠状病毒加密货币Coronaviruscoin等虚拟货币,宣称筹集的资金用于在境外建造口罩、防护服工厂,或用于研究生产冠状病毒疫苗,并许诺高额回报,骗取受害人钱财。
防骗贴士:
1.牢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
2.切勿存在“天上掉馅饼”的侥幸心理。
四、利用指导基金、股票、期货等投资诈骗
“宅在家里也能理财。”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老百姓在疫情期间旺盛的投资需求,通过网络聊天室、微信群向投资人推荐私募基金、指导买卖股票、期货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交易软件并开户投资。
防骗贴士:
1.不要轻易下载不熟知的交易软件,下载前请务必核实;
2.面对过高的收益率应保持警惕和理性;
3.通过正确途径学习投资知识,切勿相信社交软件中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