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大四的儿子今年在家实习,中秋节前他早早就收到一份礼物。
两块月饼,一箱饼干,一袋沙琪玛。生动的节日气氛立刻扑面而来,简单、质朴、真诚,就像父母送给孩子的零食,有种被宠爱的温暖, 带着一股无法抗拒的深情。这份礼物来自他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
月饼上棱角分明地刻着学校校徽。中间那个古朴典雅的繁体字是篆书“陕”、“师”、“大”的变构组合,下方“1944”为建校时间。外圆上方是鲁迅先生手稿集字——“陕西师范大学”,下方为英文大写的校名全称。
这些承载着无限牵挂和爱意的月饼从古都西安出发,跨越万水千山,辗转全国各地,送到每一位不在母校身边的学子手中。这是怎样的浪漫?这是怎样的情怀?想想就让人怦然心动。
好奇心驱使我上网搜索,敲出“陕西师范大学的月饼”,下面就出现许多相关网页,才知道陕师大向全校师生送月饼的传统迄今已有22年,包括在外地实习的所有同学。真是“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也许只有这个时刻,那些凝聚无数情思流传千古的诗句才能被我们更好地体会,并铭记于心。
在某个新闻网站,看到一段该校后勤服务公司负责人的介绍,他说,学校现有3万名学生,需要制作6万块月饼,45名食堂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每天工作15小时,一共准备15天左右,而且,还要乘以22年。
陕师大的学子们:请问这样的数字你们知道吗?宠你22年。多么难得,多么执着,简直不可思议。难怪有人用“豪横”这样的词来形容。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区区两块月饼已经毫无诱惑可言,但它所承载的东西却非同寻常。我觉得,这是一所师范院校独特的人文底色和育人情怀,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爱。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在于大爱。
此刻,我不禁想起陕师大那些先生们笔墨纵横行云流水的手写录取通知书。想起疫情期间,学校为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的转运。想起那位几天几夜不曾休息,直到嗓音沙哑说不出话来的辅导员刘锐老师……
在匆匆碌碌的人世间,被保护,被记得,被牵挂,被宠爱,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弥足珍贵值得感激的幸福。这是教育的细节,也是教育的柔情。
作为父母,也作为老师,我们为孩子在即将走出校门走向课堂的时候,能够收到这样沉甸甸的礼物而感动和满足。我相信,它能教会孩子懂得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爱。
师大牌月饼,买不到的月饼,值得用一生去回味。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1DFi9vdM5oslHBytKqFvg)